
Member-only story
Intel的企業文化,是該徹底革新了/Jean-Louis Gassée
有人想當新任的Intel執行長嗎?這位執行長的重要工作之一,將會包括扭轉這家50歲公司的企業文化。因為這個根深蒂固的文化,Intel錯失了整個行動處理器的風潮,只因為他們覺得「沒必要」。
Intel執行長下台
這幾天的大新聞,是Intel的執行長Brian Krzanich因為「違反公司的『不允許過度親密關係』(non-fraternization)政策」而被迫下台。用白話說,就是他被發現跟另一位公司員工有彼此合意的不適當關係。
這個事件的實際詳情,除了簡單的媒體報導內容之外,外界並無從得知,我們也不多揣測;但在這裡筆者暫時先排除「董事會發動政變」、或是因為績效不佳而被逼宮的可能性。但報導中這些經過修飾的委婉形容詞,實在是有點微妙……。
編按:從公開報導中反覆出現的「fraternization」這個字眼、以及本文原文的修飾方式,Krzanich涉及兩種可能:1. 對職位而言並不適當的同性關係,2. 「通敵」;不過什麼關係並不是本文重點,這段編按只是用來說明為什麼原文和引用報導的說法如此彆扭。
Krzanich的離職,引發了外界對該公司營運績效的討論。從股市的觀點來看,Intel的表現還算理想,過去12個月的股價上漲了超過50%(即使在CEO離職之後),比NASDAQ指數的25%上漲數字更高。
此外,華爾街分析師們也仍然看好Intel的未來表現,而且評價甚至比Apple更高:Intel股票的本益比(Price/Earnings ratio)為22,還高過Apple的18。
體質健全,但錯過浪潮
雖然Intel的財務體質健全,但在行動處理器領域方面仍然是個「有錢卻不懂得怎麼花」的財主。如果用近年來大家喜歡引用的「破壞式創新」理論來看,Intel更已經遠遠落後許多其他創新企業。
不過,有兩位評論家對於Intel與「破壞式創新」之間的關係有些不同的看法。其中一位是Stratechery網站的站主Ben Thompson;他提到了Intel為了改善毛利率而飲鴆止渴的作法:
過去幾年之中,Intel專注於將利潤較好的高階Xeon處理器賣給雲端服務業者,以便提高營收。
這種作法對於每季財報當然是有幫助的,但這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手段。現在的問題是,Intel看起來連在高階市場的優勢可能都即將不保。
而之前擔任微軟Windows事業部總裁、現在是Andreessen Horowitz投資公司合夥人的Steven Sinofsky,則經常將自己的Twitter發言整理成文章在Medium平台上發表;例如這篇對於Intel問題的分析:
我們搞技術的人,在探討「破壞式創新」的時候經常只看產品面,但真正的創新往往出現在市場面。
即使一家公司有能力開發出在「新市場」競爭的產品,但因為這類市場的營收和/或利潤往往更低,所以投入這類市場往往像是在自殺;而會想要經營這種市場的企業,重點也都不會是利潤。
根深蒂固的潛意識問題
筆者認同上述兩位的深入觀察,這裡再加上另外一個角度:
技術或金錢都不是真正的問題,而是在人的情緒上。
當然,這樣講或許有點太過誇大,但我想表達的是,人的情緒主導了技術和金錢之外的一切因素;許多財務危機並不是錢(或是缺錢)的問題,而是人的愚蠢與貪念,數字只是結果而已。
人的情緒擁有如此龐大的力量、主宰了許多事情的結果,在歷史上有太多例子,甚至已經成為各種文化的一部分。光是這樣說當然有點含糊,所以接下來我會提供一些佐證,以便用它從不同角度來觀察Intel的問題。
所謂文化,是一套告訴你可以如何表達情緒、思考、說話、做事的社會規範;而它在我們身上發展的方式,其實跟舌頭上的味蕾很像:我們最早的味覺體驗是從母乳開始,然後隨著時間逐漸累積。